回首頁    回生活回憶文章頁   DOW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本屬文章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大仙寺


關仔嶺枕頭山蘊藏豐富石灰礦

枕頭山有三條滑坡痕

現仍存有的石灰工廠

當年小火車鐵道的小徑

風景名勝-白河水庫

關子嶺風景名勝-碧雲寺

關子嶺風景名勝-水火同源

仙草埔公車站

郭政隆:山居童憶2-宛若北國初冬的仙草埔  

     當年家伯父在搬遷於大仙寺旁前,曾於大仙寺山下的仙草埔賃屋居住過一陣子,那時初來乍到時,眼觀此地景象,真令人有點疑惑,看得到的周邊,從山上到平地,每一草、每一木,都如下雪般的覆蓋一層白白的土灰,乍看之下,很像北國的初冬,且各地馬路所舖的並非柏油,而是以石灰石做為基石,其好處可能是於雨季中不致泥濘難行,但也因道路凹凸不平,令車行顛簸緩慢,而住這邊的人,都習慣於打赤腳,我這城區小孩也入境隨俗的跟著打赤腳,只是那路走起來,石灰石路的石頭比健康步道更為銳利,真是折煞我那纖纖小腳。

 

    該地之所以用石灰石來做道路基石,及觸目所及的白皚皚一片,正就是該地的石灰產量為全台第一,並還在蘊藏豐富石灰礦的關仔嶺枕頭山開設礦區,同時有流籠(纜車)、小火車運送石灰石至仙草埔製成石灰,再用卡車將石灰成品運銷各地,在這製造工廠的石灰塵污染影響下,四周才會一片白茫茫,那時在不停開採下,遠望枕頭山即有三條明顯的滑坡痕,只是在民國70年代,因環保觀念的崛起,而在民眾積極陳情抗爭採石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後,枕頭山的石灰礦石隨即被禁止開採,今該地雖仍存有石灰工廠,但白皚皚的山林已不復見,而當年的小火車鐵道,也僅存斷壁殘痕的遺跡。

 

    居住於仙草埔的原居民幾乎都姓潘,在當地的好友告訴我說,他們的祖先是西拉雅的平埔族,族人原先是傍白水溪(白河水庫的源流)而居,當年在日本人統治下,為易於辨別身份,因此就以「水邊的番」,強制他們改姓為「潘」;我不知道當年訴說此事的好友所言是真,或者是和我開玩笑,而此事的真偽,迄今我仍難辨,不過有一確定的是,我有位於嘉義機場的老士官長同事告訴我說,他是桃園復興鄉的原住民,當年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後,為求原住民漢化而要求他們改姓,而姓氏的由來,則是由戶政人員在木板上貼著百家姓當靶,再由各戶代表派一人出席,然後以飛鏢射靶,射到那種姓氏,就當場登記改為那個姓氏。

 

    伯父在仙草埔居住的時間約只半年左右,因此我對那時的該地並沒有很深的印象,唯對交通仍是記憶猶深,那時跑這路線的班車有新營客運和嘉義客運兩家公司,而因仙草埔鄰近關子嶺、白河水庫等風景名勝,因此於例假日時,客運車是班班客滿、人潮擁擠,以現今自行開車,從嘉義出發上高速公路,半小時內即可到達仙草埔,但在那年代,所搭乘是的老舊的客運公車,在爬坡時,引擎的嘶吼聲,比兩個潑婦罵街的吵架聲還大聲,走的又是蜿蜒曲折的嘉白公路(嘉義→白河→關仔嶺,165縣道接172縣道),在車速不快、路況不佳,且又是站站都停的情形下,一趟行程下來,至少得花費2個鐘頭以上時間才到得了,在那沒冷氣的夏日,人擠人、加上汗臭味,真的是不會薰死人,也會悶死人。

 

    另外,影響我更直接的是,在此地的小孩,大都是打赤腳,我也學著習慣打赤腳,因此於回國小上學後,我仍是不喜歡穿鞋子,故而時常是,上學到教室後就把皮鞋脫掉,以享受那自然無拘的豪放,只是在四年級時,一次朝會升旗後,教導主任要求各班把沒穿鞋子的學生拎出來,這下子竟有一、二十人和我一樣是打赤腳的,而因犯錯被抓到司令台邊「公開展示」,這是我人生的頭一回,內心真的甚感羞愧,當時校方雖沒有另外處分,但鄰居小孩放學後,將此事向我母親打小報告,當晚我即被我媽以像打共匪般的狠勁來打,且是關起門來,狠狠的把我K了一頓,害我滿身盡帶藤條傷,而為了性命故,在撿回小命後,從此在校再也不敢打赤腳。

 

發表時間: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