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生活回憶文章頁   DOW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本屬文章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右後方為花蓮機場塔台

F-5E戰鬥機

S-2反潛機

中共Mig-15戰鬥機

 郭政隆:飛機識別   

    想起當年部隊的飛機識別教育,懷疑是否真能收到成效,幻燈片就只是那麼幾十張,而且拍攝角度甚多是停在地面的飛機,與防砲所需面臨的地對空角度相去甚遠,若真正遇上敵機臨空,小兵可能猜上半天,都還搞不清楚敵我為何。

    記得有次防砲效能測驗,我至花蓮機場塔台擔任連絡官,當時適有一架S-2E反潛機迷航,無線電又連絡不上,塔台管制人員於是呼叫滯空民航機飛行員,詢問有無見到該機蹤影,民航機即回答已見F-5E接近外場,我當時即想,民航機員都是空軍飛行員轉任,對本國軍機機型必有相當的認識,為何S-2EF-5E機型差那麼多,飛行員都還會搞混,那學識不高的防砲小兵,更不可能在緊要關頭識別出敵我機的差異。

    在我調職嘉義聯隊後,起居作息如公務員一般正常,閒暇時間相對較多,閒來無事竟迷上飛機模型收藏,當時經常廢寢忘食,連夜製作,為求模型逼真,我還會親自跑到機場各型飛機邊,細細察看飛機的細部結構,甚至把模型帶到飛機下去製作,算算前後「生產」的飛機約有五十餘架,只可惜退伍後,無暇再照顧這些心愛寶貝,只好令它們全部束之高閣,至今不曾聞問,致表面多少產生些霉斑,不過在製造這些飛機後,對飛機認識有很大心得,而且對幾種機型相近飛機,更是讓我對當年防砲飛機識別的教育效果產生懷疑,如Mig-15Mig-17Mig-23Mig-27F-14F-15它們差距甚微,地面人員是很難去分辨的,更何況科技日新月異,年年都有新的機種問世,想要叫程度不高的防砲兵員一一去辨認,這方面好像是難了點。

    好像是在民國7475年左右,我在機場突見一架Mig-17低空掠過,當時內心嚇了一跳,心想防砲怎麼一點警覺性都沒有,任匪機臨空耀武揚威,後來才知該飛機是王學成投奔自由的座機,那趟飛行也是該機最後的一次巡禮,飛機落地後即由機場各相關單拆解,該機有一項技術至今仍為我所佩服,就是在太陽底下,我機機身曬得發燙,同樣情形,Mig-17卻只是微溫,可見當年匪機的機身塗料是遠遠超越美軍軍機的技術。

發表時間:200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