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舉辦鑼鼓喧天中國打擊音樂會。 |
(記者郭政隆/嘉縣報導)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成立於民國九十年,該系是以學習民族音樂學理論為主而新起的學系,旨在訓練、培養學生具備宏觀的音樂視野和思維、學習方向及人道關懷;日前舉辦「鑼鼓喧天中國打擊音樂會」,在王寶燦及蘇皇任老師的指導下,由二十幾位同學以精彩的鼓藝,展現出中國各地打擊樂之特色,獲得現場觀眾熱烈迴響。
今年邁入第十年,特別以「鑼鼓喧天」為主題,展演中國鑼鼓打擊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的中國鑼鼓樂,透過傳統樂器及演奏形式,充分展現出宏壯的民族氣派和獨特的東方神韻著稱於世。各地鑼鼓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結合了各地區的人文地理、民俗風情、文化藝術等特點,而逐步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特色。
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教授王寶燦指出,此次參與演出的同學有研究生及大一到大四學生,並且大部份的鼓樂打擊課程都是正規課程以外的課外教學,由同學主動利用課餘時間參與學習的。此次的表演以「鑼鼓」樂器為主,並運用木魚、拍板、大鈸、胡琴、琵琶、鑔…等多種樂器,搭配不同的組合形式呈現多元化的樂曲,表現出中國各地鮮明的地方音樂風格,包含浙江、山西、絳州、山東、湖南湘西、東北、西安及安徽等地區的鑼鼓樂曲特色。預計於下學期還要增加編排中國六個省市的特色樂曲,讓大家一飽耳福,見識獨具一格的中國打擊樂,感受音樂帶來的感動。
音樂會一開始以「浙東鑼鼓-龍騰虎躍」作為開幕序曲,此曲是擊樂演奏家李民雄為打擊樂器與樂隊所創作,樂曲情緒熾樂、氣勢磅礡,民族風格濃郁,被喻為鼓樂首選名曲,在主題旋律與鼓聲交相奏鳴之下,相當撼動人心。另外,以西安鼓樂演奏的「鴨子拌嘴」,搭配了小鈸、水鈸、木魚、雲鑼等打擊樂器的運用,生動刻畫出鴨子蹣跚的腳步、嬉鬧喧嘩及竊竊私語的歡樂情境。同樣以西安鼓樂表現的「老虎磨牙」,則以鈸及鼓的多種演奏方法搭配力度的細微變化,將老虎磨牙的陰森氣氛及奔馳下山的威猛情境,展現得唯妙唯肖。
長達兩個小時的演出,曲曲精彩,上半場大多以輕鬆活潑的曲目呈現民間的生活情境,尤以「花敲乾打趣味濃」一曲,更可看出王寶燦教授對於中國打擊樂的用心,此曲是由王寶燦教授創作,以山西南部民間鑼鼓作為創作素材,透過花敲乾打的演奏打法,運用磨鼓打、磕鼓槌、打鼓心、擊鼓邊、抽鼓皮,以革木樂器演奏為其特色。因此在演奏中發揮鼓的優勢、挖掘鼓的潛力,打遍鼓的所有部位,特別是不與銅響樂器相伴,此種演奏亦屬罕見。下半場則以鑼鼓熱烈歡騰的旋律,充分表現出歡欣熱鬧、喜慶歡愉的氣氛及景象。
來自山西的王寶燦教授,致力於中國打擊樂的研究與創作,更重視鼓樂的延續與傳承,王寶燦教授表示,南華大學是台灣第一所大專院校裡,唯一開設中國鼓樂打擊課程的學校,該打擊樂團更是全國首創。即將準備退休的王教授,希望中國打擊樂能夠繼續不斷地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打擊樂曲的精神與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