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大學推出「音樂行走」系列講座,首場邀請政治音樂家張鐵志。 |
(記者孫慶璋、郭政隆/嘉義縣報導)80年代前的台灣,由於正處戒嚴時期,任何的異議之聲都會被鎮壓,表達人民心聲的抗議歌曲在創作上處處受限。直到1987年民主化大門開啟,各種針對社會現象批判的聲音,才有發聲的可能;如關注社會運動的胡德夫和野火樂集、為農村與環境發聲的交工樂隊、以及關注台灣青年與人民生活的濁水溪公社,皆以音樂唱出對政治、環境的關切與不滿。新一代的音樂人用音樂書寫抗議議題,或在抗爭現場演唱,讓人感受音樂已成為一股巨大的、促進社會變動的能量;而張鐵志也受到這股時代變遷的影響,試圖透過搖滾發聲。
中正大學藝文中心新期學期推出「音樂行走」系列講座,首場講座將邀請擅長講述搖滾音樂、評析音樂與文化政治的張鐵志拉開序幕,暢談「台灣的音樂與社會反抗」。張鐵志集音樂、政治與文化評論人多種身份,其文章常見於各大報刊、媒體。現任《新新聞週報》副總編輯,並於兩岸三地主要媒體撰寫專欄。他稱自己是「左手搞政治研究、右手玩弄音樂文字」。
「我們對搖滾態度的認識,就是要打破那種道德的偽善,這或許正是搖滾最可貴的態度。例如濁水溪公社演出時這麼多髒話,聽起來雖然很低級,但他就是要刻意凸顯這個社會的偽善。」張鐵志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有人用生命展示著搖滾的巨大狂熱與深沈哀愁。人們在他們的音樂中起舞戰鬥,也在他們的死亡火焰中看到搖滾的黑暗:他們對生命的失望終究沒能被音樂拯救。但儘管如此,仍有更多人拒絕絕望,而始終更激烈地彈奏著吉他,用力地高聲歌唱,對抗這個世界的困頓與無奈。
除了寫全球化與台灣政治經濟分析、散文與文化批判外,身為rocker的張鐵志也書寫「搖滾文字」。2004年在台出版《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獲選為年度好書,並被視為影響一代搖滾青年。2007年的《反叛的凝視》,他反思當代西方政治和文化行動抗爭。而2010年的《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則以人物故事的方式,對重要歌手做深入分析,道出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背後,血淚斑駁的抗議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