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W Tnews 地方新聞

旭穗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房用品介紹─毛筆

房用品介紹─

房用品介紹─

房用品介紹─紙

 

嘉義縣/鄒族獨特人情味 分享農作不浪費 

札札亞雜貨店老闆娘汪安英玉(左)與南三村生活重建中心工作人員安麗娟(右)。

 〔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內政部於八八風災後,委託雙福基金會與嘉義基督教醫院成立南三村生活重建中心,服務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的阿里山居民遵循人跟土地的連結,利用大自然的給予,在家旁邊都會種些健康的蔬果,當產量不足以批發又吃不完時,看部落居民如何利用傳統精神再出發,創造舒活價值,與人分享健康無負擔的高山蔬果,但分享範圍往往僅限於住家附近。

 

為鼓勵居民擴大分享範圍,南三村生活重建中心居中協調山美村入口處札札亞雜貨店提供一個免費的平台,讓居民將家中「多出來」的菜放置於此,與路過的其他部落居民分享。上個月開始實行後反應熱烈,短短一個月便有一萬餘元的收入,不僅發揮了鄒族傳統「分享」的美德,也讓迷你農民多了額外的「迷你財」。

 

    南三村生活重建中心工作人員安麗娟表示,因山美村許多人都非專職農夫,雖有種植部分作物但產量不固定,也沒有像其他部落有較大的農產品展示處或下山銷售,加上居民沒有太多時間賣菜,以往吃不完的菜總和附近鄰居交換分享。上個月開始結合社區的雜貨店,由雜貨店在門口放上一張桌子當作販售平台,居民家中如有「多採收的」的蔬菜便可放在雜貨店中寄賣。雖然產品及數量不定,但由於雜貨店位處山美、新美、茶山村的入口,一個月下來也吸引了不少路過的居民購買,讓分享的範圍更大,也讓更多人品嚐到「自家特產」。

 

   安麗娟表示,「迷你農」計畫最主要的概念是「分享」與「循環」,經濟收入則是意外的收穫。剛開始實施時,許多居民還以為是兒戲,也有人因為家裡的東西數量太少而不好意思拿出來,但這家一顆南瓜、那家一把蔬菜,漸漸的雜貨店門口的桌上開始出現各式農產,目前約已有五位居民成為「迷你農」,不定期的把自家種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也將「不浪費」的概念當做對土地最好的回饋。

 

   札札亞雜貨店老闆娘、同時也是迷你農之一的汪安英玉表示,「迷你農」賣的不只是看的到的蔬菜,還有一份居民互助的心情,也讓每把蔬菜吃起來別有一番人情味,除了和部落居民分享,也歡迎每位到阿里山的旅客能一同感受及品嚐阿里山獨特的人情味。

 

上傳日期:101.3.22                                                           新聞總覽             (回首頁)     
 
刊載新聞媒體
 

NOWnews

華視新聞網

Hi Net新聞

優仕網共產檔

新浪新聞

Yahoo雅虎新聞

數位嘉義新聞

焦點新聞

 

 

新聞意見回應留言板

  
 

政文堂胎毛筆

發財印(臍帶印章)

書畫毛筆

文昌筆

藝常識─書法與文字

藝常識─書法筆法

藝常識─書法筆勢

藝常識─碑帖臨摹

藝常識─書法章法

藝常識─書法款識

札札亞雜貨店老闆娘汪安英玉(左)與南三村生活重建中心工作人員安麗娟(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