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市報導〕日前一位40幾歲的婦人向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骨科求診,她表示大約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發現自己走路時右髖關節會有痠痛感,不過,因當時家中經濟狀況不佳且不適情況尚可忍受,就不斷延宕就醫時機,一拖就是30幾年,直到最近一、二年痠痛情況經休息仍無法獲得緩解,甚至痛到不敢走路,晚上躺平睡覺依然疼痛不堪、難以入眠,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經醫院安排X-光檢查,發現婦人右髖關節處的股骨頭已滑脫出髖臼部位,並上移、勉強卡住髖骨,主治醫師林宗志向婦人問及是否曾遭遇任何外力撞擊,婦人則解釋自己幼年時期曾經跌倒,雖然當時有劇烈疼痛,但幾天之後比較好一點就不以為意,後來雖然常常伴隨有痠痛感,但是礙於家中經濟因素,並未考慮就醫處理,反而到國術館「喬喬看」,但情況都沒改善。
林宗志醫師解釋,因兒童的股骨頭發育尚未成熟,且周邊韌帶比較鬆弛,加上髖臼部位較淺,可能因為天生因素或跌倒等外力造成髖關節脫臼或扭傷情形;林宗志說,像林姓婦人因跌倒造成髖關節嚴重脫臼,且在出現不適症狀時也未立即就醫處理,因此滑脫的股骨頭與髖骨的接合處形成不正常之假關節,經長期磨損並引起痠痛、疼痛等發炎反應,終至後期嚴重影響行走及正常活動。
林宗志指出,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天生或外力導致髖關節脫臼,臨床上新生兒發生髖關節脫臼的機率約有千分之一,並常見於女性、頭胎、臀位生產、羊水少者或有家族史者,新生兒髖關節脫臼不容易察覺,通常都是到小朋友學走路,大約一歲至一歲半時,出現跛腳或其他異狀才發現,或長大時才發現異狀,治療的方式也因年齡及骨骼發展時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專業醫師診斷及治療。
針對林姓婦人情況,林醫師先將滑脫磨損的股骨頭再利用,填補於骨骼缺損部位,並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及矯正手術。修復磨損的關節之外,也矯正雙腿的不正常長短腳。林姓婦人表示,她相當滿意手術結果,不僅不再受疼痛之苦,也恢復正常走路姿勢,可以美美的走路逛街,目前術後已半年時間,生活品質也獲得很大的改善。林醫師呼籲不論是任何年齡層,若發現髖關節活動不適或不正常的聲響,兩側大腿外張的範圍不對稱或有受到限制的感覺,或是兩腳長短不齊等,皆應儘快至醫院尋求專業醫師檢查及診斷,像這位婦人因跌倒造成髖關節脫臼,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便能早日擺脫不適,享受健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