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垂涎欲滴的美食,特別是在飢腸轆轆時,讓人很難去拒絕誘惑,若在看得到卻吃不到,只能乾吞口水的情況下,那種處境真是一種折磨,在今年農曆年前兩個月,一位阿嬤因無法正常進食而至醫院求診,這位七十多歲的阿嬤兩年來飽受肚子餓卻吃不下的困擾,和家人同桌吃飯時還得擔心吃到一半時,突然將食物原封不動吐出來的窘境,幾度向兒子訴苦說乾脆死了也罷,也因此情形,阿嬤近兩年來體重一路掉了十公斤而更顯瘦弱。
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尹文耀表示,這位阿嬤是得了容易被誤認為是胃潰瘍的「食道弛緩不全症」,醫院最後是以手術方式解決食道管腔狹窄,現在阿嬤能正常吃,也讓體重逐漸回升。尹文耀指出,其實阿嬤在兩年前就診時就發現食道下半段擴張不全,但還不明顯,可是今年過年前就已經無法正常喝水與吃飯,由於阿嬤年紀大以及有輕微的肝硬化,考量肝硬化常會有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而增加手術風險,決定先用藥物控制,只是效果愈來愈差,阿嬤忍到農曆年後表達堅決要開刀的態度,因為她說,不開刀可是要比死還難過。
尹文耀說,食道弛緩不全症主要是食道下端的括約肌發達而失去彈性,讓食物無法進入胃中,造成吞嚥困難,尤其累積在食道中的食物會在吃飯以及睡覺中無意識的吐出來,不僅困擾且有窒息的危險;通常前兩三年還算很正常,但會突然出現暴瘦的情況,這時食道的括約肌已經肥厚到幾乎完全失去擴張的功能,讓食物無法再往胃裡流,必須以手術來治療,不過,通常好發在三十到五十歲間,像阿嬤七十二歲高齡的病患比較不常見。
食道弛緩不全容易被當成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一般胃病處理,經由胃鏡也查不出原因而易被拖延,有的病人還被認為是精神狀態有問題才會「無理取鬧」,尹文耀說,致病原因仍不清楚,不過患者除有難以下嚥、吃了會吐、忍耐度變差以及體重逐漸下降等情況,還會有食道鼓漲、胸前會痛等症狀,尤其,吐出來的東西沒有胃酸而沒有酸、苦的感覺,和胃食道逆流正好相反,還曾看過病人吐出三天前吃下的東西,建議在就醫用藥一段時間沒起色,同時也找不到食道與胃其它疾病如食道潰瘍、胃發炎、胃潰瘍等,就應和醫師說明情況且再度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
|
刊載新聞媒體 |
|
上傳日期:101.4.12
新聞總覽
(回首頁) |
新聞意見回應留言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