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台18線的阿里山公路為大陸旅客來臺觀光重要觀光路線,但自九二一地震至近年劇烈天候,如97年度卡玫基、薔密、辛樂克颱風、98年莫拉克風災,造成相當大的災害,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為了提早因處觀光人潮的到來,為此耗資10億6000萬元,不辭辛勞日夜趕工,經三年的整建修護,目前只剩71K十100橋樑工程尚未完工,其餘工程已大部完成,預計今年底可全線通車。
第五區養護工程處表示,莫拉克復建工程下邊坡大部分採用深基礎排樁工法,有效穩固路基;沿線上邊坡坡面地質部分屬風化砂頁岩或崩積風化土壤,因受劇烈天候豪雨影響形成多處裸坡,遇雨形成泥流或崩坍落石,影響行車安全及順暢降低旅遊品質,為有效防止邊坡沖刷採用植生工法,自98年至100年裸坡治理辦理25件工程植生面積約27萬8000平方公尺,有效保護邊坡增進行車安全及道路景觀。
第五工程處副處長賴明煌表示,阿里山公路自莫拉克之後大約有24處毀損,經全力重建後,目前已修護23處,也都已通車,在今年櫻花季也驗證公路功能,約有2萬3千多人入園賞花;但在71K處因經常崩塌,因此用鋼拱橋施工,上面有260公尺崩塌,落石會不斷。
為防止日後的崩塌,所以建一座168公尺長的鋼拱橋,高度在海拔2000公尺至2100公尺之間。由於熱漲冷縮工程是在平地組裝然後吊到山上,這點讓人想到山區工程是何等的艱鉅,工程陸陸續續已快三年了,預計年底完工,就可以達到一般公路的水準了。但在山區難免會有豪大雨,但因有熱漲冷縮不見得下雨才會崩塌,平時也會崩坍,所以呼籲遊客若碰到有拳頭大的石塊,最趕快通知有關單位到場處理,以維行車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