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三伏貼是運用古人冬病夏治的「治未病」概念,在還沒發病前就進行治療,利用一年中最熱的三天,搭配辛溫的藥材,敷貼在背部的穴位上,來調整臟腑功能,可增加對寒邪的抵抗力,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最近臨床研究更是發現,三伏貼能夠減緩80%過敏性鼻炎患者或氣喘患者的發作頻率,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今年的三伏天在國曆7月18日(初伏)、7月28日(中伏)和8月7日(末伏);只要在這段期間內,利用如細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等藥材,混和薑汁敷貼在身體背部穴位,可以防治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秋冬容易發作的疾病。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師張景翔表示,一位三十九歲的婦女,今年早早就來預約貼三伏貼,原來她長期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三年前到慈濟醫院中醫科求診,連做兩年的三伏貼,大幅改善過敏的症狀,鼻涕不再流不停,不過去年她忘了做,到了冬天鼻炎又回來了,早上起床,還會猛打噴涕。
張景翔說,三伏貼一般貼於人體背後的大椎穴、風門穴和肺俞穴,因為大椎穴具溫陽壯體的功能,而風門穴則主治鼻子不好,經常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肺俞穴則能調補肺氣;由於夏天肌膚的血液循環較為旺盛,毛細孔開放讓穴位敷貼的藥物更為容易吸收,另外也可在背部經絡做適當推拿,透過刺激穴位和舒經活絡,增加治療的效果。
張景翔提醒患者,三伏貼敷貼期間盡量不從事激烈運動、忌食生冷刺激物、禁泡冷水,敷貼時間以2至3小時為佳,當中若出現輕微皮膚紅癢疹為正常現象,若出現嚴重水泡過敏者則立即取下;三伏貼療法亦有其限制,對於孕婦、三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疾病者、嚴重皮膚缺損者以及正值急性感冒發燒、咽痛者,都不建議進行三伏貼療法。
雖然三伏貼好處多多,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由於三伏貼是用辛熱的藥物來預防與治療寒邪引起的疾病,如果是燥熱的體質可就不建議使用了,因此一定要經過醫師診斷。除了按照醫師的指示治療,最好能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養成運動的習慣,選擇適合體質的健康飲食,雙管齊下,就能更快告別過敏;張景翔也強調,由於三伏貼健保不給付,因此需自費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