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蔚龍/嘉義市報導〕家住民雄,笑稱自己為五年級生的黃鈺惠自2000年加入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兒童計畫以來已經轉變了四位國內、國外兒童的生命,本身就有兩個孩子的她,暱稱這些被資助的孩子是兩個兒子的「哥哥」或「妹妹」,十多年來以兩個兒子的名義進行資助,除了讓小孩從小就培養助人的概念,也能鼓勵他們珍惜手邊資源,少吃速食,讓省下的零錢能發揮更多的價值,因為每個月只要少吃幾餐速食就能讓遠在他鄉的「兄弟姊妹」快樂長大上學去。
任教於嘉義市嘉大附幼的黃鈺惠平時就熱心公益,除了率領園內的孩子支持世界兒童人權日等各項公益活動演出,讓他們從小就有多元學習的機會外,她本身也藉由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兒童計畫進行孩子的生命教育,「其實加入資助兒童計畫之後還讓小孩子減少了吃速食的習慣!」原來黃老師平常都自己料理全家的三餐,每次全家出遊孩子才有機會去速食餐廳解解饞,後來收到來自台灣世界展望會的資訊,黃老師知道原來有許多的兒童急需大家的幫助,「我和孩子說我們來省吃速食的錢,如果原本每個禮拜可以吃一次速食,我們就改成一個月吃一次,省下來的錢就可以幫助小朋友讀書,我們一樣吃得到這些東西,只是比較少吃而已。」因著這樣的想法,十多年前黃老師以兩個兒子的名義開始資助家鄉在賴索托的女孩Nonpsikelelo,
Stati,Stati是兄弟倆的第一個「妹妹」,雖然一開始對這個遠在非洲的國家有點陌生,但孩子透過Stati寄來的問候卡片,兄弟倆開始懂得惜福和感恩自己所擁有的,在Stati所居住的社區因為資助得以自立後,全家懷著喜悅的心情繼續資助住在迦納的另一名女孩
Hannah,隨著時光荏苒,目前就讀國三與高二的兩兄弟已經將行善視為理所當然,平日便積極參與公益募款、國外志願服務等活動。雖然黃老師目前還沒開始要求孩子實際去負擔資助款,但黃老師相信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在未來美好的回憶。
黃老師的先生從小出生於嘉義縣傳統務農的家庭,每次看到國外計畫區的照片就讓他回想起小時候自己所吃過的苦而感同身受,曾經有同事對黃老師資助兒童產生疑問,認為那是沒必要的花費,但黃老師認為其實自己和先生只是量力而為,有一段時間黃老師也因為經濟壓力而中斷資助,但在重回職場後又立刻資助了盧安達的女孩Banezaneza,
Anita,讓遠在異鄉的她也能開心上學,家裡的經濟狀況也隨著社區發展而漸漸改善。黃老師說每個月700元其實並不會對生活造成太多影響,但卻可能因此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而每個月採用自動扣繳的方式,時間久了就成為一種習慣,「最有成就感的時候就是收到兒童的成長報告,告訴我他們的生活和家庭已經受到改善,得以自立!」至於究竟是資助那裡的孩子,黃老師其實並不那麼在意,因為黃老師相信台灣世界展望會一定會以最急需幫助的兒童優先安排,只要知道他們有需要,而自己又有能力伸出援手就夠了,「既能助人又可以抵稅,何樂不為!」黃老師開心的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