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中正大學企管系教授陳加屏透過分析聲音頻率,發現聲音頻率與人類下意識的反應方式具有高度相關,因此首創研發用聲音分辨人類下意識反應的科學方法,歸納出「米」、「一」、「井」三種人格類型,不同的聲音頻率代表著不同的人格類型;該科學化分析方式不僅讓人更瞭解自己,也能廣泛運用在如家長教養小孩、個人生涯規劃及企業甄選人才等。
當初觸發陳加屏教授研究的好奇心,是因為人類動態學(Human
Dynamics)創始人Sandra Seagal可以用耳朵聽出人的深層差異,為了證實人聲與性格間的關聯,陳教授花了多年時間收集資料,並自行研發音頻辨識系統,收集超過6000筆的樣本,信效度可達8成以上;在研究過程中,陳加屏教授首先請精熟人類動力學的專家挑出多位同型的受測者,並錄下受測者的聲音,接著使用數學分析工具,從中歸納出受測者聲音頻率中的共同形態。最後再找其他同型的受測者錄音,進行聲音頻率的覆驗。
陳加屏教授表示,會將下意識反應以『米』、『一』、『井』三個字代表不同類型,主要是因為這三種類型的思考特質與中文象形文字類似。陳加屏說,如以自我感受為中心向四面八方發散連結的「米」型、像一條直線般前後連貫的「一」型,以及如同棋盤般縱橫交錯全面涵蓋的「井」型。
陳教授便舉例說明當老師教導「米」型的學生時,可激發學生的創意連結,給予較彈性的發想空間,而在面對「井」型人時則可利用圖表呈現全局的概觀。此外,企業上也不乏運用案例,陳教授表示,曾有南部某鋼鐵廠為了提升彼此溝通成效,公司主管帶領員工一起接受檢測與事後的教育訓練,該公司主管做完測試之後更直呼,太詭異了!我內心的聲音它居然知道,這是用來對待重要客戶和自己人的知識。
陳加屏教授歷經五年以上的時間,研發的音頻辨識系統也已開始進行「商業運轉」,在台北、台南、高雄都有代理商負責拓展與設立檢測中心,甚至有些心理諮商師與陳教授合作。陳教授謙虛的表示,將持續增進該系統的效度,並希望打破錄音環境的限制,期望未來能透過智慧手機即時錄音辯識,或是整合機器人,透過「聽聲辨型」的方式,讓機器人依不同的人格類型,提供更人性化的人機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