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Tnews 訊網新聞臺 近期新聞總覽

〔政治經濟〕〔社會案件〕〔教育學習〕〔文化藝術〕〔生活環境〕〔農漁工商〕〔社服關懷〕〔休閒 運動〕〔醫療保健〕〔宗教民俗〕

管控血壓及血糖 有效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

 

管控血壓及血糖 有效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

〔記者陳惲朋、郭政隆/嘉義市報導〕台中榮民總院灣橋榮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育睿醫師對目前台灣約有150萬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每年約2%的患者因糖尿病足相關病變接受治療,住院率高達6成,成為國人非創傷性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對糖尿病患者提出呼籲,應有效管理體重、血壓管理及血糖控制,保持糖化血色素不超過8.5%,才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也能增進生活品質。

 

灣橋榮院表示,53歲的阿全(化名)冬天泡熱水浴後,被家人發現腳部有燙傷水泡,自行為阿全擦藥包紮,過幾天阿全傷口越來越痛,且發黑流膿,緊急就診後,醫師發現阿全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但長期忽視血糖控管,導致足部神經周邊的小血管破壞嚴重,已出現神經、腎臟及視網膜病變,這次被熱水燙傷的小傷口形成嚴重潰瘍,情況危急,醫師立刻將阿全收治住院,清創並採取抗生素治療,後續阿全因足部壞疽造成四根腳趾壞死,進行截肢手術保住一命,術後阿全積極配合醫師及衛教師進行血糖管理,並接受足部保護及復建指導,目前恢復良好。

 

張育睿醫師指出,台灣約有150萬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每年約2%的患者因糖尿病足相關病變接受治療,住院率高達6成,更是國人非創傷性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形成足部潰瘍的風險因子包括周邊血管疾病、神經病變、皮膚保護喪失或視力不佳增加跌倒碰撞機會,而糖尿病的高血糖容易損傷血管,引發神經及視網膜病變,大幅提高足部潰瘍及惡化風險,張醫師特別呼籲糖尿病患者要十分重視血糖控制及皮膚保護,定期檢查以早期治療。

 

張育睿醫師說,一旦病人發生糖尿病足潰瘍住院,治療常需整合內科代謝與感染的控制、血管科對於周邊血管的診斷與治療、傷口照護、外科系的清創、以及復健科的輔具與減壓處置。此外,醫院通常會安排初診斷為糖尿病足部感染的病人做患部X光,檢查鑑定骨骼是否有變形或被破壞等異常情形,經評估傷口有感染會以抗生素治療。當足部潰瘍大於2公分之蜂窩性組織炎,或發生腫脹疼痛、惡臭、分泌物等跡象,屬於中度以上足部感染,臨床上通常需儘早會診外科醫師評估是否有手術介入治療的必要,避免併發症或傷口感染導致重症,危及生命。 

 

張育睿醫師呼籲,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末端神經病變篩檢,透過足踝與手臂收縮壓比值(ABI)檢測及節段性血壓檢查,評估是否有周邊血管疾病,以早期接受治療。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神經功能病變,對疼痛感受度不足,不易察覺足部受傷,患者應避免赤腳或穿著薄底拖鞋,建議使用包覆性鞋具,必要時選用治療鞋、客製化鞋墊或足趾輔具,預防足部潰瘍或復發。糖尿病患者體重、血壓管理及血糖控制相當重要,保持糖化血色素不超過8.5%,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也能增進生活品質。

瀏覽更多照片,請參閱:Facebook臉書    

    刊載新聞媒體      

   

數位嘉義新聞

大台灣嘉義新聞

媒事看新聞

焦點時報

LINE Today

天天上新聞 LIFE新聞網1 yes是新聞網 蕃新聞1 奥丁丁1
JWTnews新聞 LIFE新聞網2 民生電子報 蕃新聞2

奥丁丁2

Facebook臉書 PChome新聞 記者爆料網

觀傳媒

火報

上傳日期:113.12.5

                                                              新聞總覽             (回首頁)  

   新聞意見回應留言板

 

〔政治經濟〕  〔社會案件〕  〔教育學習〕  〔文化藝術〕  〔生活環境〕

〔農漁工商〕  〔社服關懷〕  〔休閒運動〕  〔醫療保健〕  〔宗教民俗〕

 


艾樂根烘焙精品

政文堂胎毛筆

發財印(臍帶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