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順裕副教授所研發的迷你植入式心臟節律器研發論文入選在IC設計界有奧林匹亞之稱的ISSCC名單。 |
(記者孫慶璋、郭政隆/嘉縣報導)過去45年來,全球心臟、腦神經系統等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雖可藉由傳統醫療如藥物或外科手術改善病症,但據英國媒體報導,50年來全球新增加了172種疾病,其中149種即是因「藥物濫用」所引起。這項研究結果,正敲響人類濫用藥物的警鐘。
對此國立中正大學電機系李順裕副教授說研發一套「迷你植入式心臟節律器」,這項「迷你植入型微刺激晶片系統」,估計未來對心率不整的患者將是一大福音,而此項研發論文更入選在IC設計界有奧林匹亞之稱的「ISSCC」名單。李順裕說:「藉由生醫電子晶片與傳統手術的結合,希望不必吃藥,晶片就是病人的處方簽。」
中正大學電機系李順裕副教授所研發的「迷你植入式心臟節律器」,為一套具有無線遙控充電技術、智慧型電源管理,以及即時生理訊號檢測的「低功率植入型微刺激器晶片系統」。目前市面上的心律調節器晶片不僅體積大且電池不可續充,使用年限約5至7年就需開刀取出再重新植入晶片,如此不但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外,患者在金錢上的支出更是一大負擔。李順裕副教授所研發的晶片,採用無線遙控充電式電池,晶片上有2顆電池可交替重複充電,使用年限增加4倍,約延長至27年,而晶片大小也由原先市售的18.36立方公分,縮小為0.81立方公分,體積只有原本的5%。最後,將此晶片整合到約一元硬幣大小的電路版上,就變成市面上最「迷你」的植入式心臟節律器。」
李順裕副教授表示,會著重心臟晶片研究,一方面是心臟疾病為台灣十大死因排行第二,另一方面則是此項的技術層面最為困難,只要將此核心技術完整建置,未來可望應用於其他神經系統的刺激,治療心律不整以外的疾病,如尿失禁膀胱神經刺激等。目前該套微刺激晶片已通過老鼠動物實驗,進行心跳訊號的檢測與刺激。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NeuroInsights
的估計,神經裝置市場規模目前約有70億美元,年平均成長率將達15%,顯見開發此植入性醫療電子元件對醫療產業的重要性。李順裕副教授所發表的「迷你植入式心臟節律器」低功率微刺激器晶片技術,入選被譽為有「IC設計界奧運」之稱的ISSCC(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預計明年2月將在舊金山發表。此次全球共有211篇論文獲選,台灣有14篇入選,占全球入選論文數的6%,全球排名第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