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政隆/嘉義縣報導〕2006年畢業於中正外文的蔡牧民,及中正資管的賴佩芸,在今年初完成了一部深受國際設計圈關注與討論的設計紀錄片─《設計與思考》。他們在舊金山與紐約取景拍攝,並獲邀至世界各大企業團體及影展放映;10月22日該紀錄片將在中正大學放映並舉辦導演座談,中正大學23日也將邀請兩位校友回母校分享當初拍片的「車庫精神」。
2011年七月初,美國設計圈出現了一個小騷動,四個台灣人在美國拍起了紀錄片,公開募資並在今年推出約一小時片長的《設計與思考》。這是一部在探討「設計思考」的紀錄片,片中訪問了美國東西兩岸的知名設計師,了解他們如何面對難題解決問題,並客觀呈現各界對設計思考的正反意見,期望帶來更多省思。該片受到世界各地設計圈的矚目、影展的肯定及國際間各大企業團體爭相邀約放映,如美國Google、Microsoft,、Target等大企業。
創意總監賴佩芸說,包含當初片子的資金,完全靠美國最大募資平台Kickstarer,在四十天內募集到一萬五千美金,引起媒體一番討論外,他們也是第一組在Kickstarer成功募款的台灣團隊。「片中的設計大師能一個一個都訪問到,也是高難度。」針對此第一部台灣團隊拍攝的國際設計紀錄片,紐約大都會雜誌給了極高評價:「絕無僅有!」而美國平面設計師協會也認為該片是對全球設計領域的一大貢獻。
片中有句話十分耐人尋味,也很切合時事,「為什麼這些大企業,會輸給在車庫裡奮鬥的小伙子?」許多成功的企業如蘋果,都是在車庫裡萌芽進而打敗大集團的;有車庫精神的人,總是創新思考,用非傳統的方式解決問題,用小規模先實驗,提出可能方案大膽嘗試。拍攝團隊認為這樣的概念,也是台灣目前正在轉型的社會中所需要的。導演蔡牧民說:「不一定非得在車庫裡,只要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可以是未來無限可能的『車庫族』。」
中正大學指出,通常像這樣規模的紀錄片,製作團隊至少會有二十人左右,但這個台灣團隊,全部就只有四個人!在有限的資源裡,作最大的效益,用勇敢嘗試、不斷實驗的「車庫精神」,顛覆大家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
《設計與思考》導演蔡牧民及創意總監賴佩芸10月22日晚間七時將在母校中正大學圖書館裡分享這部電影,以及他們一路走來的故事;23日更將邀請他們分享自己的「車庫精神」,邀請民眾共襄盛舉,分享這部屬於台灣驕傲的紀錄片。
|